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
(2022—2030 年)
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,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作用,特制定本方案。
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,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,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能源、工业、城乡建设、交通等领域碳减排,对于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 展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。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,按照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坚持稳中求 进工作总基调,立足新发展阶段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构建新发展格局,坚持系统观念,处理好发展和减排、整体和局部、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、政府和市场的关系,坚持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,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,构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,统筹提出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 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,并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。
通过实施方案,到2025年实现重点行业和领域低碳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,支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(GDP)二氧化碳排放 比2020年下降18%,单位 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.5%;
到2030年,进一步研究突破一批碳中和前沿和颠覆性技术,形成一批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低碳技术解决方案和综合示范工程,建立更加完善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,有力支撑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%以上,单位 GDP能源消耗持续大幅下降。
一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行动
聚焦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任务,立足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,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,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,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,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并降低碳排放,是我国低碳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。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各类创新主体作用, 深入推进跨专业、跨领域深度协同、融合创新,构建适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。针对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迫切需 求,加强基础性、原创性、颠覆性技术研究,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、新能源并网消纳、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,以及煤制清洁燃料和大宗化学品等提供科技支撑。到2030年,大幅提升能源技术自主创新能力,带动化石能源有序替代,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安全高效转型。

二、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突破行动
针对钢铁、水泥、化工、有色等重点工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需求,以原料燃料替代、短流程制造和低碳技术集成耦合优化为 核心,深度融合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新兴技术,引领高碳工业流程的零碳和低碳再造和数字化转型。瞄准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,加强高品质工业产品生产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,加快跨部门、跨领域低碳零碳融合创新。到2030年, 形成一批支撑降低粗钢、水泥、化工、有色金属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的科技成果,实现低碳流程再造技术的大规模工业化应用。

三、城乡建设与交通低碳零碳技术攻关行动
围绕城乡建设和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目标,以脱碳减排和节能增效为重点,大力推进低碳零碳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。推进绿色低碳城镇、乡村、社区建设、运行等环节绿色低碳技术体系研究,加快突破建筑高效节能技术,建立新型建筑用能体系。开展建筑部件、外墙保温、装修的耐久性和外墙安全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示范,加强建筑拆除及回用关键技术研发,突破绿色低碳建材、光储直柔、建筑电气化、热电协同、智能建造等关键技术, 促进建筑节能减碳标准提升和全过程减碳。到2030年,建筑节能减碳各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,科技支撑实现新建建筑碳排放量大幅降低,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明显提升。
突破化石能源驱动载运装备降碳、非化石能源替代和交通基础设施能源自洽系统等关键技术,加快建设数字化交通基础设施,推动交通系统能效管理与提升、交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、 先进交通控制与管理、城市交通新业态与传统业态融合发展等技术研发,促进交通领域绿色化、电气化和智能化。力争到 2030年,动力电池、驱动电机、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,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全面提升,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大幅下降;科技支撑单位周转量能耗强度和铁路综合能耗强度持续下降。
